阿里康网
疾病专题

卵巢囊肿

首页 > 妇科 > 卵巢囊肿 > 治疗 > 正文

卵巢囊肿和子宫囊肿

来源:| 作者:| 发布时间:2015年11月20日

卵巢囊肿和子宫囊肿

4.1 陈某,女,25岁,1994-10-10初诊,结婚1年未孕。婚前月经届时来潮,婚后6个月,月经愆期5~10d,40~50d经前乳房胀痛,烦躁易怒,经行少腹痛甚。行经量多,淋漓不止。B超检查提示:左侧卵巢囊肿(6.1cm×4.0cm),舌边有瘀点,苔黄,脉弦细略涩,属肝郁气滞,瘀阻胞宫所致。治疗应行气活血,化瘀散结,用药以原方加郁金15g,香附15g,橘核15g,柴胡10g。1个月后复诊,患者共服药30剂,自觉症状消失,再经B超检查囊肿已经完全消失。随诊4个月后因停经2个月来院复查,妊娠试验,阳性。

4 病案举例

在选方上,临床以气虚痰瘀互阻为主,可兼见湿热或寒凝。其治疗以活血化瘀、消痰除症为主。患者素体偏虚寒者,原方加附子10g,炮姜10g,小茴香6g,鹿角胶(冲)10g,偏气虚者,原方加黄芪30g,党参20g,白术15g;偏血虚者,原方加熟地20g,当归15g,阿胶(冲)10g;偏痰湿者,原方加云苓15g,苍术15g,土茯苓15g,陈皮6g;偏郁热者,原方加丹皮10g,黄柏10g,大黄6g;偏血瘀者,原方加丹参20g,水蛭10g,泽兰12g;偏气郁者,原方加香附15g,郁金15g,橘核15g。

3 辨证论治

临床观察发现,患者大部分小腹两侧胀痛,带下量多色黄白相间,在经前或疲劳后加重,气短心悸,腰酸痛或尾骶骨不适。B超显示一侧或双侧卵巢肿物,肿块内为液性暗区,边界清,肿块一般在7.5cm×7.5cm以内,患者可合并有急慢性盆腔炎、不孕症、子宫肌瘤。

2 诊断

海藻15g,白芥子12g,三棱10g,莪术10g,薏苡仁20g,夏枯草12g,桃仁10g,南星6g,赤芍6g,甘草6g。此方命名消囊合剂,可理气活血,祛瘀消肿,祛痰化湿,软坚散结。方中三棱、莪术、桃仁、赤芍,理气行血,活血化瘀;海藻、夏枯草、白芥子能化痰消肿,软坚散结;南星、薏苡仁能化湿祛痰;甘草,化湿健脾,调和诸药,与海藻、白芥子同用,能消除粘腻之阴邪。以上诸药配伍应用,共奏化痰湿、通气血、消囊肿之功效。

1 基本方药

卵巢囊肿是妇科常见病之一。它属中医的“症瘕”范畴。临床观察多以用月经量多,淋漓不尽,下腹部坠胀疼痛,不孕为特征。其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、痰湿内阻。校注妇人良方云:“妇人腹中瘀血者,由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尽,或风寒滞瘀,久而不消,则为积聚症瘕矣。”治疗如《血证论》所说:“故凡血证,总以祛瘀为要。”治疗在用活血祛瘀中药同时,根据临床证候,配以行气、化痰、软坚散结消肿、祛湿、补气之中药。

3、中成药:有桂枝茯苓胶囊,每次3粒,每日3次口服,3个月1个疗程。

2、孕激素拮抗剂:近年来研究卵巢囊肿和子宫囊肿的发生除和雌激素有关系外,也和孕激素有一定关系,所以研制一种孕激素对抗药物来治疗肌瘤,有米非司酮,每次5毫克,每日2次口服,3个月1个疗程,有轻微潮热和小关节不适副作用,停药后即可消失,因为是一种新药,尚属试行应用。

1、雄性激素:甲基睾丸素5毫克,每日2次舌下含服,每月用药20日,或丙酸睾丸酮25毫克,每5日肌注1次至月经来潮,以后每日肌注25毫克,连用3日,每月总量不能超过300毫克。用雄性激素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,但有男性化副作用,往往不能坚持用药。

对卵巢囊肿和子宫囊肿比较小且无症状者,一般不需要治疗,每3—6个月随诊一次即可;若肌瘤较大,超过手拳大小或者出血量多引起贫血者,需要手术治疗;只有一部分患者,肌瘤如鸭卵大小或稍大,症状不明显或症状较轻,近绝经期年龄以及全身情况不能负担手术者,可用药物治疗。具体的药物有:

卵巢囊肿和子宫囊肿是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一种良性肿瘤,每年大约有60万患肌瘤的妇女要遭受子宫切除之苦,许多患肌瘤妇女,盼望能不手术而用药物治疗。但是,在用药物治疗之前,必须对子宫肌瘤的治疗原则全面了解。

上一篇:子宫囊肿怎么治疗 下一篇:b超囊肿
  • 宋逸民

    宋逸民

    主任医师擅长:盆腔炎,不孕不育,月经失调,贫血,卵巢囊肿,腰痛
  • 史敏

    史敏

    主任医师擅长:乳腺疾病
  • 杨志宏

    杨志宏

    主任医师擅长:子宫肌瘤,子宫内膜异位症,畸胎瘤,腹腔镜手术
  • 赵魁

    赵魁

    主任医师擅长:乳腺癌
  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

  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

  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

   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
  • 西南医院

    西南医院

   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、山水相依的重庆市

   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
  • 新桥医院

    新桥医院

   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

   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