盆腔炎的中医治疗方法较多,口服中药治疗最常用。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,常把慢性盆腔炎分为三种类型:湿热蕴结型、寒湿凝结型、气滞血淤型。如辨证准确,用药精到,疗效一般较好。另外,中药热敷法、穴位贴敷法、宫腔注药法、中药离子透入法、新技术疗法及保留灌肠法等都是常用的方法。
多年来,采用中草药保留灌肠法较多,疗效稳定。其基本药方为丹参15克、赤芍15克、夏枯草15克、败酱草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,用量在15~30克左右,主要用于湿热蕴结型慢性盆腔炎。对于寒湿蕴结型患者,因其畏寒喜热,可在此方中加入桂枝、细辛即可。如有盆腔粘连或炎性包块,在此方中加入三棱、莪术后,便可增加活血散结之功。特别提醒读者,具体药物的加减,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,以防适得其反。
用法:中药每日1剂,水煎后去渣浓缩至100毫升,药温38℃~40℃,用灌肠器或大注射器接上较粗的导尿管,经肛门将药水注入直肠深处,保留时间越长效果越好。治疗前应先排尿,治疗后侧卧床30分钟。此法1个月为1疗程,注意经期应停止治疗。
为方便患者能在家中自行治疗,近年来改用一次性输液器代替灌肠器,采用将中药滴入直肠中的方法。这样可增加药物的保留时间,减少或甚至消除药物的物理刺激,使患者更容易接受。具体操作方法是:将消毒后的生理盐水空瓶装入已浓缩的中药100~150毫升,药温为42℃。取一次性输液器一个,一端插入药瓶内并将药瓶固定在衣架或墙上,先排空瓶中空气,关闭调节旋钮,剪掉另一端针头,在塑料管周围涂以润滑剂后,缓缓插入肛门内12厘米左右,再打开调节旋钮。以每分钟50滴的滴速滴入,约30分钟完成,滴完即可不必再卧床。
中药保留灌肠的优越性较大,可使药液直达病灶所在,不需经肝脏分解,并能减少对胃部的刺激。因盆腔炎的发病部位与直肠毗邻,中药可通过直肠粘膜静脉丛的吸收,使盆腔血循环得到改善,促使增生粘连的结缔组织软化,清除局部充血水肿,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,达到消除炎症的作用。清热祛湿、调理气血、活血化淤药物的同时应用,能增强抑菌与解毒的能力,故中草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是一种优势较大,疗效较好,值得提倡的方法。
此外,如患者无胃部疾病,一般都采用口服中药与保留灌肠同时应用的方法,使上消化道及下消化道同时吸收药物,疗效更佳。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并不繁琐,只需将一剂中药煎两次,合在一起去渣后再分成3份,上清液约100毫升,晚上用于保留灌肠用,另300毫升分两次早晚口服。患者反映,这种联合治疗的方法,比单纯口服中药或单纯保留灌肠的疗程更短,疗效更佳。
相关阅读
热门点击